文章字数 / 3024
阅读时长 / 7分钟
消渴的知识点全貌
图片
高清版详见:MindMaster(一林学习录)/“联系我”
思维导图中,每条细则的复习方法,参考如下“说明书”: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丨《中医内科》 复习前的准备 贰丨思维导图“说明书”文字部分重点展开辨证分型与选方的趣味记忆与方名字面义(强、弱联系),以及每个辨证分型的证候拆解。有大量重复内容,助以形成对考点的条件反射。有些摘录的舌、脉象与辨证不符,做个参考而已。分型与选方的趣味记忆(强联系)
分型:
3+2
消渴3肺痨2
方药:
六七玉女肾消渴
分型部分:
用考点记忆考点
“消渴”,5个证型。
其中3个,正好对应上、中、下消。
消渴的辨证要点:
首分三消的脏腑病位。
上消(多饮)——肺热津伤
中消(多食)——胃热炽盛
下消(多尿)——肾阴亏虚
剩余2个借用与“肺痨”的联动来记忆。
“消渴”病机:
阴津亏损(为本),燥热偏盛(为标)。
365建站我们还学过一个“阴虚为本”的疾病。
“肺痨”病机:
虚体虫侵,阴虚火旺。
“肺痨”分型:
一本三变型:
阴虚为本,进而
化火、气耗(气阴耗伤)、损阳(阴阳两虚)。
巧的是,肺痨后两个证型也出现在“消渴”中,
按“气耗、损阳”的顺序分别对应中消、下消:
中消(气阴亏虚)、下消(阴阳两虚)
联动记忆,彼此加深印象。
图片
方药部分:
六七玉女肾消渴
六(六味地黄丸)七(七味白术散)个玉女(玉女煎),肾脏(金匮肾气丸)受损得了消渴(消渴方)。
正好再次强调一个知识点:
消渴病变脏腑: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记住这5个方药后,我们依然按照证型“3+2”的结构去一一对应。
3:
三消,对应专方或常用方。
上消(肺热津伤)——消渴方
消渴中有个专方:消渴方。
“消渴”字面义:消除口渴。那肯定要“多饮水”。
“多饮”症状突出,即上消。
中消(胃热炽盛)——玉女煎
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主治胃热阴虚证。
这在“血证”中就联想过了: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小仙女,有胃热
小仙女(玉女煎)都是可爱的小吃货,爱吃火锅,辛辣肥腻,当然会有胃火/热。
在《方剂学》-清热剂(清脏腑热)中,有2个清胃热。
除了玉女煎,还有一个是清胃散:
清胃凉血,治疗胃火牙痛;属实证。
为什么这里用“玉女煎”而不用“清胃散”?
这我不知道,怪自己才疏学浅。
但目标要明确,仅为了考证,尚且不至于为了它而在中医古籍中“翻山越岭”。
“小明为什么叫小明”的问题,一律交给趣味联想。
下消(肾阴亏虚)——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已经反复出现过了,
广告语:治肾亏(阴),不含糖。
在《方剂学》-补益剂(补阴)中,有2个滋肾阴。
除了六味地黄丸,还有一个是左归丸。
前者三补三泻,肾、肝、脾三脏兼顾,以滋肾精为主。
后者着重针对真阴不足,精髓亏损。
但我仍不清楚为什么此处不用左归丸?
所以还是趣味联想好使。
2:
中消(气阴亏虚)——七味白术散
白术补气药,对应气虚。
下消(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
下消,肾虚为主;此“肾”对彼“肾”。
在《中医内科》中,有金匮肾气丸和济生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治疗肾阳虚。
例:喘证(肾虚不纳)——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而“济生肾气丸”则是在温补肾阳的基础上,又有化气利水的功效。
例:鼓胀(阳虚水盛)——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
“痰饮”中有个例外:
支饮(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可以想当然的认为,该证单纯用金匮肾气丸来温肾阳,而用苓桂术甘汤化水饮。
逻辑圆上了,记忆才不会混乱,不管你怎么圆。
证候拆解
“消渴”的部分辨证类似“痰饮”,
无法通过常规的“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来辨明证型。
需要借助一些关键词,但也不难。
先以“多x(饮、食、尿)”,来辨上、中、下消。
再用一些简单的辨证、关键词,结合排除法确定最终的证型。
有气虚表现,即中消的气阴亏虚;
有阳虚表现,即下消的阴阳两虚。
除此之外,就是典型的上、中、下(肺胃肾)消。
上消
肺热津伤证
证候:口渴多饮(上消),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热证),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舌象:
红舌:主实热、阴虚。
舌色稍红,或舌边尖略红:多属外感风热表证初期。
薄黄苔:提示热势轻浅,多见于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
脉象:
洪数脉(相兼脉):阳明经证、气分热盛、外感热病。
数脉: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洪脉:阳明气分热盛。
代表方:消渴方加减
中消
胃热炽盛证
证候:多食易饥(中消),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热证),苔黄,脉滑实有力。
舌象:
黄苔:主里证、热证。
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
脉象:
滑脉: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实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字面义:
玉女煎:清热剂(清脏腑热)——清胃热,滋肾阴——胃热阴虚证
气阴亏虚证
证候:口渴引饮(注意不要被误导),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气虚证),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有阴虚证的影子),脉弱。
舌象:
淡红舌:气血调和之象,见于正常人,或病之轻者。
燥苔(舌苔干燥):提示体内津液已伤。
脉象:
弱脉: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
字面义:
白术:补虚药(补气)——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下消
肾阴亏虚证
证候:尿频量多(下消),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肾阴虚证)。
固定搭配:
舌红少苔/津,脉细数=阴虚
舌象:
红舌:主实热、阴虚。
舌体小,舌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属虚热证。
脉象:
“脉细数”在《中医内科》的语境下,就是阴虚内热。
细脉:气血俱虚,湿证。
数脉:热证;亦主里虚证。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字面义:
熟地黄:补虚药(补血)——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六味地黄丸:补益剂(补阴)——填精滋阴补肾——肾阴精不足证
阴阳两虚证
证候:小便频数(下消),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津/阴伤),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虚证),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舌象:
燥苔(舌苔干燥):提示体内津液已伤。
脉象:
沉脉: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亦可见于正常人。
细脉:气血俱虚,湿证。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字面义:
肾气丸:补益剂(补阳)——补肾助阳,化生肾气——肾阳气不足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