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达生:
“尾闾如钟坠,百会似线提”,这句拳谚生动地描绘了太极拳上下对拉的要领。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其中的几个关键点:
有些拳友在练拳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个困扰:刻意屈膝蹲下打完整个套路后,仍会感觉双脚不得劲,拳架轻飘飘的,心气似乎都浮在上半身。
从经验上来看,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掌握好“尾闾内收”这个要领。
365建站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一种可能,因为具体到个人也可能存在其他原因。
01
从现代解剖学来看,“尾闾”的位置大约在尾骨尖下0.5寸处,也就是尾骨尖端与肛门的中点位置。
在太极拳的松沉体系中,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支点。
如果没能正确理解和做到“尾闾内收”,就容易出现各种“拳病”,比如鼓着肚子打拳,或者撅着屁股练拳,这些都是常见的问题。
因为尾闾内收在太极拳中主要有三个作用:
一是下坠作用,尾闾就要做到,像有一个重物坠着一样,引领我们的身体自然沉下去,同时记得“百会穴”要上领。
二是撑圆作用,前面要掤圆做到圆裆,后面也要撑开,这样动作才会饱满有力。
三是对拉作用,通过尾闾的下坠和百会的上领,形成上下对拉之势,这样“肩胯、肘膝、手脚”等“外三合”就比较容易做到了,中正的问题也自然解决。
02
在练习中,当尾闾没有做正确时,会出现两种典型错误:一种是胯部往前顶,身体后倾,重心不稳。
另一种是上身前俯,导致膝关节承受过大压力。这两种错误姿势长期练习,不仅影响拳艺进步,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对初学者来说,尾闾内收最直观的作用就是防止撅屁股。
只要命门往后撑起来,身体放松,丹田与命门前后撑开后,尾闾略微往里收住,就够了。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所以,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那就是“尾闾内收”是一个基本身法要求,并不是收得越狠越好!一定不要做过头让胯顶出去。
也就是说,当丹田鼓荡和命门后撑完成后,尾闾自然微微内收一点点,让这个劲,自然顺下去就可以了。
然后丹田鼓荡,命门后撑,最后尾闾微微向下,顺着这个劲自然内收。
03
说到底,太极拳最讲究的还是“中正”二字。正确的方法是先做好屈膝松胯的基本姿势,让身体自然放松。
有时候我们要通过整体来看局部,不要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一个点上。
实际上,掌握好内收的“度”,才是最重要的。就是说,太过了不行,不到位也不行,得从实践中去慢慢摸索那个恰如其分的感觉。
平时,可以拍拍视频或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侧面姿势,检查是否有撅屁股或顶胯的现象。
太极拳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功夫,细微的调整往往能带来质的变化。

好的,今天就先分享到这。上述观点,仅供大家参考,请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练习。
温馨提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