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凡病之将愈,不可过于纳谷。(清·何仲皋《伤寒原旨·阴阳瘥后劳复篇》)
所有食物进入人体后,都需要人体自身的能量去消化,以变成气、血、津、液等滋养人体。
当人生病后,需要集中人体自身所有能量,也就是正气,去与邪气作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必定消耗大量能量,这也就是人在生病时食欲不好的原因。
若正胜邪退,人体疾病即将恢复,但其本身的脾胃之气还比较弱,虽然食欲增强,也要注意少食,且应吃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米粥等,但不宜吃过多,以免消化不良,阻碍人体恢复健康。
0313 上善若水,下愚如火。(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形神劳则躁不宁,静则清平也,是故~。”)
中医论养生,首重养神,而养神的关键又在于“静”。“上善若水,下愚如火”,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句中上善与下愚、水与火两两相对,此处上善指善养生者,下愚指不善养生者。全句意思是说善养生者,其情志活动如水那样宁静安谧,不善养生者则如火那样躁动不安。
《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人静则神气内藏,含蓄不露;躁动无度则神气消亡,损身殒命。而欲保持如水之平静,必须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不为物欲所惑,不为声色所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才能使气血调和,脏腑安泰,跻身长寿之域。
反之,如果思虑过度,欲壑难填,必令神情浮躁,精气暗耗,不仅可导致病患缠身,严重的还会影响寿命。
两种养生方法,别之为“水”“火”,其后果迥然不同。
0301 人可以参天地之干者,莫贵于眠食如常。(清·曹存心《继志堂医案·内伤杂病门》)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
这是中医学对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与发挥。养生也必须遵循这一核心理念。
睡眠与饮食是人之生理活动中最重要的两项内容。宜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
《素问》有“四气调神”专篇,强调顺应四季阴阳变化安排起居作息,才能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达到健康的目的。
现代人往往违背这一简单的道理,饮食无节制,睡眠无规律,久则出现功能紊乱,继则进一步损伤脏腑,导致诸多疾病。
031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
目得血而能视,故久视伤血;久卧则气机不伸,故伤气;久坐则脾不健运,故伤肉;久立则骨惫,故伤骨;久行则筋疲,故伤筋。此即《素问·宣明五气》所谓“五劳所伤”。
凡此五劳,实际上包括了过劳和过逸两个方面。久立、久行、久视等即为过劳之列。其中久立、久行可属劳力过度,而久视则属劳神过度。
过劳则易耗气血,易伤心脾,以致积劳成疾,或加重病情。
久卧、久坐等则为过度安逸。过逸则易致人肢体不用,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动则心悸、气喘、汗出。无论过劳或过逸,均不利于健康,故有志摄生者,当谨记心扉。
0325 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吕氏春秋·尽数》)
“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食饿得慌”,此语妇孺皆知。但饮食也不可过量。长期饱食,不仅导致消化不良,而且还使气血流通失常,筋脉郁滞,发生下利、痔疮等病证。
明代郑瑄论及过饥过饱的危害时说:“太饿伤脾,太饱伤气。盖脾藉于谷,饥则水谷莫运而脾虚;气转于脾,饱则脾以食充而气塞。”(郑瑄《昨非庵日纂》卷七)
脾胃为诸脏之根本。脾胃虚损,五脏六腑乃至四肢百骸筋肉等都无以获取营养,人焉能安身立命?所以,饮食毋饥毋饱、定时定量是养生家的首要之务。
孙思邈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金史·食货志》也说:“能适饥饱之宜,可以疾少而长寿。”信哉斯言!
0302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春气融融,故能生物;秋气肃肃,故能杀物。明乎生杀之机者,可与论养生。(清·程文囿《医述·医学溯源》)
春气融融,草木萌发,生机盎然,故谓“生物”;秋气肃肃,草木凋零,万物萧瑟,故谓“杀物”。此为天地自然生杀之理。
人生一如天地,凡欲养生,必先知自然界的生杀之机,以趋吉避凶。若能胸襟坦荡,宁静淡泊,正如春气之和融,必能气血畅达,阴阳和调,自可益寿延年。反之,若长期情志抑郁,焦虑忧愁,正如秋气之肃杀,易致气血失调,阴阳逆乱,必然危害健康。
0297 七情俱忘,六窗俱闭,元气浑沦,百脉皆畅,又何病焉?(清·王燕昌《王氏医存·以心治心》)
浑沦,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此语强调养生当以虚静为原则。要求人们眼、耳、鼻、舌、心、意六窗俱闭。
不妄视妄听、妄思妄想、妄动妄为,当志闲而少欲,心境澄澈,摆脱精神情志方面的影响和干扰,不为外界音、色、味等嗜欲所惑。从而使人的形体不敝,元气浑然一体,形与神俱,百脉通畅顺达,颐养天年而无病患。参见0339条。
0311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
疾病已成而后图治,往往良机已失,徒劳无功;无病之时,若能谨于摄养,则益寿有期。本条是对《素问》“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的发挥,说明前人的用意在于“思患而预防之”。
早在《易经》中就提出的这一预防思想,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发扬,此条即其中一例。参见0389条。
0308 大抵食有所犯,病从而生。非为不食,但不过食为贵,过食自然有伤。(明·万全《万氏家传点点经·二十五症酒毒成瘕久染变色》)
气、血、津液等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化生均以饮食作为原料,饮食是生命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然而,饮食需要有节制,不可过度,饮食一旦失去节制,必然致病。在饮食失宜中,饥饱失常最为常见。
比如饮食不规律,或一顿所食用的食物太多太杂,或长期摄入食物太多,日久都将导致疾病发生。
同样,由于忌口太过,或一些人为的原因(诸如减肥)导致摄取食物不足,也会影响到健康,滋生疾病。
因此,饮食的关键在于注意“度”。一般而言,虽然提倡食物的多样化,但需注意摄取量不能太多,能满足人体所需即可。俗话说“少吃尝滋味,多吃伤脾胃”,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0310 与其病后求良药,孰若病前能自防。(元·王珪《泰定养生主论·论衰老》)
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防病于未然,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认为病已成而后治之,犹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为时已晚。
事实证明,有许多疾病确是可以自防的。诸如避外邪、和情志、慎起居、适饮食、节嗜欲、勤锻炼,乃至药物防治等,均属“自防”之列。
广而言之,环境卫生、污染治理、社会保健等,亦属防治范围。然就日常所见,自恃身强力壮而不避病害,明知有碍健康而嗜烟酗酒,只图一时之快而纵情妄为、暴饮暴食者,大有其人。此条可予此类不重摄生者一当头棒喝!
0307 儿衣绵帛,特忌厚热。(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初生出腹》)
婴幼儿或儿童的衣着寒暖,与伤风感冒等病症的发生,关系尤为密切。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早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已经指出,小儿初生,肌肤娇嫩,衣着要适宜,不能过多,不然汗后常易感冒。
由于小儿脏腑柔弱,形气未充,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上小儿对衣着寒暖不能自调,若护养者一味以重衣厚褥裹之,必致小儿腠理疏泄。偶触微风,即成感冒之症。
相反,小儿衣着稍带几分寒,轻软宽松,既能活动自如,又能使腠理致密,增强抵御风寒外邪的能力,此实为小儿育养之要谛。

0312 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
上士谓道德高尚之士,中士则次之。
古代养生家都认为纵欲过度对人极为有害,历代医学著作也多将“房劳”作为戕害性命的一个主要原因。
为了戒色节欲,固肾保精,古代彭祖就曾有独卧的主张。他的独卧虽不免带有道德说教的意味,但较之一面纵欲耗精、一面服药求寿的做法,无疑更有利于养生。
别床、异被旨在强调节欲,但倘将此理解为区分上士、中士的标准,未免胶柱鼓瑟。
节欲有利于养生,这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观点之一。但节欲未必一定要独卧,如果欲念妄动,所愿不遂,即便是独卧之人,也不一定能健康长寿。
0310 与其病后求良药,孰若病前能自防。(元·王珪《泰定养生主论·论衰老》)
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防病于未然,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认为病已成而后治之,犹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为时已晚。
事实证明,有许多疾病确是可以自防的。诸如避外邪、和情志、慎起居、适饮食、节嗜欲、勤锻炼,乃至药物防治等,均属“自防”之列。
广而言之,环境卫生、污染治理、社会保健等,亦属防治范围。然就日常所见,自恃身强力壮而不避病害,明知有碍健康而嗜烟酗酒,只图一时之快而纵情妄为、暴饮暴食者,大有其人。此条可予此类不重摄生者一当头棒喝!
365建站0327 凡虚损之由,无非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虚损》)
虚损为脏腑亏损、元气虚弱所致各种慢性病证的总称。
虚损成因虽多,然主要与酒色无度、劳倦太过、七情内伤、饮食不节有关。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年半百而衰。”《素问·宣明五气》还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可见劳逸过度,都成虚损之由。
七情内伤,则耗血伤气,损及五脏。《医家四要·病机约论》说:“曲运神机则劳心,尽心谋虑则劳肝,意外过思则劳脾,预事而忧则劳肺,色欲过度则劳肾。”若一脏受损,累及他脏,而引起脏腑失调,脏精亏损,致成虚劳。
至于饮食不节,饥饱失调,则可损伤脾胃,致精微不能化生,气血生化无源,内不能和调于五脏六腑,外不能洒陈于经脉肌腠,渐至虚损无疑。
0353 心不可无所用,非谓必如槁木死灰,方为养生之道。(清·曹庭栋《老老恒言·燕居》)
心主藏神而为君主之官,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起着主宰作用,故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养心。
要求人们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虚无恬淡,清心寡欲。
清心与烦心,寡欲与纵欲,少思与妄思,只是相对而言。
所谓静神养心,并非是不思不想心无所用。若潜心于某一事物,如习字作画,莳花抚琴,寄情怡神,可免思虑万端,神躁不安。
而心无所用,如死灰槁木,必然意志消沉,有碍健康,并非养生之道。
此言道出静神养生之真谛。阴阳有相生之妙,静中有动,方有生机。若静而无动,则为死阴。学者宜深悟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