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营养补充品 黄煌经方 | 2022国际经方大会学习连载(一四九)

发布日期:2025-01-15 15:29    点击次数:151

2022-10-15

经典中的象思维

图片

图片

概  说

各位同道,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的经方国际大会。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经典中的象思维》。我将分为以下四个方面跟大家共同探讨。

一、象的含义

二、象思维

三、《阴阳应象大论》

四、真武汤

一、象的含义

象有四种含义

1. 象,事物外在的表现形式,如人的“形象”“肖像”“画像”。强调外象。现代医学中的“血象”“影像”,中医学中的“舌象”“脉象”等都属于此。

2. 指内象,正如《韩非子》中所言,“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意思是说,人估计事物本身在心中所成的像,我们称之为内象。

3. 《易经·系辞传下》中所说:“象也者,像此者也。”也就是想像的意思。

其实无论是外象还是内象,都要依据事物本质而成象。这样所成的象才会跟事物原貌相像,否则的话容易形成一种错误象。

二、象思维

知道了象的含义,我们接着来讨论一下,什么是象思维?

象思维是古人叙事明理的常用思维方式,目的是以象言物,以象明理。象思维的过程,简单来说我们把它分成两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取象,第二部分是成象。成象可以成的是外象,也可以成的是内象。通常为了方便沟通交流,外象更多一点。但是即便是成外象的过程当中,也会先经过成内象这一步骤。

取象,也就是观物取象,是象思维的一个关键步骤。观物取象,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观察、了解事物,归纳整合其特点而成象的一种方法。中医学当中所说的五行学说其实就是典型的象思维的一种体现。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是指五种不同的气的运行状态,它并不是指五种物质。

五行学说当中所说的“木曰曲直”如何理解?“木”,我们是要明确木不是指树木,也不是指木材,它指的是一种木象,是一种气的运动变化状态,这种气的运动变化状态称之“曲直”。那大家要问,“曲直”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们看小草,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它并不是一下,而是曲直而出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简化成木的一种气的运行状态,称为“曲直”。

1

中医中的象思维

中医究竟是如何利用这种象思维呢?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一下。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即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及触觉等收集到的客观信息形成物象,如声音的高低、舌苔的厚薄或脉的沉浮,皆为物象。

在物象基础上,医者主观的理解、判断,则为意象。如从恶寒发热轻重,可知人体正邪交争的情况及感邪的性质;从舌苔的厚薄,可知胃气的虚实及邪气的深浅;从脉的强弱,可知气血的盛衰等。

中医象思维的过程,实际上是医者根据四诊收集到的信息(即物象),基于自身理解从而做出主观判断(即意象)的过程,跟前面说的取象和成象是相一致的。

物象转化为意象的过程中,由于医者所感、所知的差异,以致临床所做出的判断各有不同,也是各医家对于同一个病人,诊断处方疗效千差万别的根本原因。

这种不同我们把它分成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说明一下。

第一种情况,面对同一个病,医生甲摸到的脉象感知到的是细脉,医生乙感觉到的脉象是弱脉,因此他们的感知不同,最后的处方也不一样。

第二种情况,医生甲和医生乙于同一个病人摸到的脉象都是细脉,但是医生甲经过综合判断以后,认为细脉由于血虚所致,医生乙根据所知而作出判断,认为病人细脉是因为阴伤所致。

2

象思维的转化

由于他们的判断不同,处方就是大相径庭。到底哪一种情况更符合当时患者本身的身体情况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如何使医者象思维得以接近患者真实的机体状况进行转化?

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两个条件。也就是,正确的认知以及正确的感知。两者兼具,形成的这种象(物象和意象)都会更接近患者真实的机体状况。否则容易出现一个错误象,导致方证不应,临床疗效降低。

而正确的认知是建立在医者对中医经典的熟谙和融会贯通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对经典中医的解读能力,此为物象转化成意象的基石。也就是经典的中医视角,不会带入个人的主观意见读经典。如果个人主观意识太强之后,就容易出现我们临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人人心中都有一本《伤寒论》。

其次就是正确的感知。正确的感知是要求医者有一颗恬淡虚无的心,要求医生保持一种中正平和的状态,以此进行四诊收集临床信息,获得的信息(即物象)才更符合患者本身。

以上两者兼具,才能将形而下的物象与形而上的意象相结合,并达到顺利转化。

到底怎么才是经典的中医视角,或者说经典的中医视角是如何认识人体、认识生命的?

其实传统中医认为,世间万物的这种生成是离不开气化的,也就是气的运动变化。生命也是先有无形的气,再有有形的质。类似一种无中生有的状态。

经典的中医视角认识人体也是从无形的气着手,形成的象也是偏气化象。相对地,现代西医研究人体是从有形的质入手,形成的象也是偏向于有形象,这也是中西医两种思维的根本差别。

三、《阴阳应象大论》

从以上的讲述我们知道,中医的象思维就是根植于这种认知和感知。认知和感知的究竟是什么呢?

365建站微信二维码

我们来看一下《内经》是如何运用象思维来产生思路的。我们选取了《阴阳应象大论》当中的一些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来看一下什么是“阴阳”这个概念。我们先抛开以前固有的认知。

大家都知道“太极阴阳图”。当太极图高速逆转时,是看不到黑白,也分不出阴阳鱼的。只有当太极图的这种运转速度变慢,甚至停止的这种状态下,太极图中的黑白就能够凸显出来,也就是代表的阴阳就可以直接区分开来了。

其实人体也是类似的。这种太极图高速运转状态其实就是人体正常气的运动状态。人的正常的气就是一气圆融的。只有当人体气的运动变化,也就是气化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一定的偏颇的时候,阴阳之象才会逐渐凸显出来。

也就是说,阴阳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方便表示气的某种特殊状态。我们可以把思路再打开一下,扩展开来说,阴阳是为了表示事物某种特殊状态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方便大家了解万事万物,并不是真实存在一个东西,一个叫阳,一个叫阴。

比如我们都知道八卦,代表八卦的阴阳爻仅仅是一个符号,是一种工具,有了这个符号和工具之后,更方便大家去沟通交流,了解世界。不是说没有了阴阳,这个事物也就消失了,也就不存在了,并不是这样一种说法。

有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去共同探讨一下《阴阳应象大论》篇中的内容。

文章中说,“水为阴,火为阳”,也就是以水火立象,告知阴阳的这种状态和性质。然后接着阐述“阳为气,阴为味”,这样的话我们读者就能知道气是一种状态。一种成象,气是一种偏外偏动的像,而“味”相对于来说是偏内敛、偏沉静的一个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气味象。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在这个气味象的基础之上,接着阐述,将气味的厚薄特征继续与阴阳划分开来,并产生气味厚薄的不同作用。

文中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段话的阐述其实也是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我们具体来举个例子看一下。大家都知道桂枝和肉桂这两个药,相对来说桂枝是辛温的,气偏薄一点,所以它的作用偏向于温通更强,所以临床上可以解表。肉桂性味辛温,气相对来说偏厚,所以温热之力更强,可以治疗一些阳虚症。

四、真武汤

我们讨论了《内经》中运用象思维的一部分内容。接着我们来看一下《伤寒论》中这种可以用象思维去如何解真武汤。

1

真武

真武,原为玄武之义,《楚辞·远游》注曰:“玄武,北方神名”。玄武,为北方水神,其形象为龟蛇合体,二者一动一静,以主水。

我们看一下右边的这张图。可以看出来,这张图中龟是偏静的,相对来说镇水之功;蛇是偏动的,相对来说利水之功。两者合体为玄武。

图片

2

象思维解真武汤

《伤寒来苏集》云:“真武,主北方水也。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之刚,故名真武。是阳根予阴,静为动本之义”。

坎水,坎卦作为一阳爻在内,二阴爻在外。正因为有一阳民其中,坎水才是活水。如果说阳当中的阳虚,甚至是亏得很厉害,没有了阳,那么这个水就类似于一潭死水的状态。

有了这个概念以后,我们来看一下真武汤。真武汤分别出现在《伤寒论》中的太阳病篇,少阴病篇。

365建站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82)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太阳病篇的条文的状态是一种表不解,发汗、汗出不解。说明太阳病表未解。表未解,发汗之后又引起这种血气亏虚,之后出现了“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等一系列症状。这个症状同时也提示正邪交争。所以我们用真武汤助正气一臂之力,把这个水气给化掉。

在少阴篇当中则是因为里阳亏虚,亏虚之后形成水气。在这个人体状态之上又出现了咳、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等一系列症状。其次,虽然阳已虚,但是人体的正气仍希望能够把邪气给排掉。这个时候我们同样也可以用真武汤,温阳去化水气。

真武汤方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五味药组成。

看一下具体药物,可以看出来,方中的附子其实类似于真武当中的龟,它其实是偏静有镇水之功的。茯苓其实类似于蛇,相对来说偏动,有利水之效。附子在《本经》中是辛温之品,可以把阳气慢慢布散出去,而茯苓可以借着布散之气和芍药、生姜、白术把水气化掉。全方就起到一个我们通常所说的温阳治水之功。

今天的内容到此结束。今天其实也是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中医的象思维,主要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次分享,换一个视角,用气化的角度,用这种传统中医的思维去学习中医、学习经典。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