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简介:蒲辅周(1888—1975),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辨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外感热病必须掌握季节性,一年十二个月,有六个气候上的变化。这六气是固定的,即风、火、暑、湿、燥、寒。学习中医学,治疗急性病,就是要掌握这个规律。大寒、立春、雨水、惊蛰,这四个节气六十天,叫做初之气,主厥阴风木。此时的外感病,称温病或春温、风温。《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有人说:有伏邪者叫春温,无伏邪者不叫春温。他们对《内经》这句话理解错了。我认为经文原意,应是指人的体质衰弱,冬天不能抵御寒冷,春天也不能适应天气的变化,必然要生病。春分、清明、谷雨、立夏,为二之气,主少阴君火。小满、芒种、夏至、小暑,为三之气,主少阳相火。温发展成热,热发展成火。到这个季节,外感病都在暑症范围。大暑、立秋、处暑、白露,为四之气。主太阴湿土,这是下雨的季节。这时的外感病叫做湿温。秋分、寒露、霜降、立冬,为五之气,主阳明燥金,叫做秋燥。这个季节,雨水少了,自然界万物枝萎叶黄、干枯了,因谓之燥。小雪、大雪、冬至、小寒,为终之气,主太阳寒水。这时候,伤寒病就多了。六气为病,年年如此。天和则发病少,不和则发病多一些。环境卫生好,也可以减少四时的流行病。下面,就六气为病的特点,分别作一些具体说明。初之气初之气,春温病,有轻有重。轻的感冒,用银翘散加葱豉汤,效很快,一剂就可以解决问题。要注意,用不得苦寒药,冰伏其邪。“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引邪内入。”感冒初起,病人吃了大凉药,病反不得出。我经常强调,表从表解,里从里解。表邪从发汗就可以出去。病在表不能过早用石膏、黄芩、大黄之类里药。重一点的感冒,例如发烧到39℃以上、口渴、头昏、身疼无汗、不思食,可用萎蕤汤。还常有挟食的肠胃症状,要加一点消导药,如莱菔子、焦山楂、炒麦芽、炒神曲之类。这个病,来得急,烧得高,以我多年经验,还有一个可靠办法,就是节食一天,只喝开水,少吃饭,让肠胃空一下,频频服药,往往好得更快。附带讲一个问题,每年春天都能碰到。病人有点恶寒、发热、头痛身倦、不思食、作呕、腹痛、脉浮,形似伤寒,用上面的办法,烧退不下,这个病,是寒疫。天气反常,春应温而反凉,夏应热而反寒,若冷三天以上,即易见此症。用十神汤加减最好,一剂可缓,二剂可解。二之气二之气,这时的温热病,与西医病毒性感冒的症状大致相同。一般仍用银翘散加葱豉汤。若热盛、苔黄、尿黄、口渴,可采取表里双解法,用凉膈散。挟食者,亦加入消导药。这是属于偏热的表里双解。有的里证(指肠胃有积滞)重于表证,当用藿香正气散。这是属于偏寒挟食的表里双解。三之气三之气,主少阳相火,夏至后谓之暑。这个节令,湿气上腾,热气下迫。仲景云:“太阳中暍,白虎汤主之。”就是这个情况。但暑病挟湿者多,中暍则不一定挟湿。古人有几家专论暑气者认为:唯此节令,风、热、湿三气并行,热自上而下迫,湿从下而上蒸,风横行于空。所以疾病起于三个方面。可重用鲜藿香、香薷。关于香薷,有人说:夏月香薷乃冬月之麻黄也。因而被误解为发汗的峻药,是理解错了。《内经》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香薷微辛微芬,可以解热、利水、清暑,透邪外出,但不是峻汗之药物,确与麻黄不同。此外,尚多用扁豆花、竹叶、芦根、六一散、午时茶等。如果肠胃症状明显,还是用藿香正气散加香薷、六一散,心烦加黄连。用药剂量不宜大。我年轻时,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看到他用药甚轻,多年后,才理解:人病了,胃本来就差,药多了,加重负担,反而影响吸收。这是很有道理的。附带说两句风与寒的区别,一般都晓得中风脉缓有汗;伤寒脉紧无汗。还有一个鉴别方法,即风杀谷寒不杀谷,伤风口味不变,伤寒口味变,吃东西不香。图片
图片
小编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蒲老说,鉴别风与寒,可以用杀谷否、口味变否来鉴别。但为什么:风杀谷,口味不变寒不杀谷,口味变呢?这个节令,有时能碰到时疫症,啬啬恶寒,冷得异常,烤火不暖,重被不温,体温很高,发汗退不下,也不受一般退烧药。这个病是伏邪、伏气。我碰过这样一个患者,用半个银翘散套了升降散,三剂,体温恢复正常。本节令用药,以杨璿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中升降散为主的十五个方剂最好。介绍给你们自己去看(十五方剂附后)。四之气四之气,太阴湿土主化。这六十天是化物,是田禾果物成熟的节令。此时,肠胃病多,湿温亦盛。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湿温方剂最好,例如正气散的五个加减方,辨证细致,而且清楚。又如午后热盛,用三仁汤;汗出热解,继而复热,用黄芩滑石汤最好。还有三石汤(见暑温部分)、薏苡竹叶散等,你们自己去看《温病条辨》湿温部分。我用过多年,可靠。问:“非此季节,患者发病形似湿温,是为何症?”答曰:“此为内有水气,外邪夺截,可名之曰'变局湿温’,通阳利湿可解。湿热病非辛不通,非苦不降,非淡不渗,辛多于苦,例如厚朴、藿香、佩兰之类。”五之气五之气,为秋燥。燥为小寒之气。年年秋后,九十月间,气候转凉,天不下雨,地气收。病分凉燥、温燥两种。凉燥:人感秋风凉气伤凉,亦称感冒。鼻塞、声重、咳嗽。我思考了七八年,亦不能自信。后来逐渐理解,凉燥即是凉气,要当小小的伤寒医治。若误用润药,越吃越燥。玉竹、花粉一类的药不行。吴鞠通用杏苏饮,使人明白须解表,但尚觉黏滞。我的经验是:不见热象,初起用三拗汤。见口渴等热象者,用麻杏石甘汤(用生石膏),加一点前胡、射干、芦根、竹叶。温燥:言其秋后,久晴无雨,秋阳过盛,人感之咳嗽咽痛,宜润。古人用清燥救肺汤,我看不必用清燥救肺汤全方,仿清燥救肺汤,多用玉竹、芦根、竹叶、枇杷叶、花粉。连、芩、栀等,苦化燥,不宜多用,多则伤津化火。若时令正常,则无此温燥之症。终之气终之气。小雪后,多伤寒。但冬季亦有伏暑,虽很少见,要区别。伤寒间有咳嗽,用苏陈九宝汤;无汗用麻黄汤;体弱用参苏饮;体壮寒重,内热亦起,用大青龙汤。附:《伤寒温疫条辨》十五方1.升降散:温病亦杂气中之一也,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图片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处方酒炒白僵蚕二钱,全蝉蜕一钱,广姜黄三钱,生川大黄四钱。为细末研匀,病轻分四次服,病重分三次服,最重分两次服。轻用黄酒一盅,蜜五钱,调药冷服。余依次加半。炼蜜为丸,名太极丸。2. 神解散:温病初觉,憎寒体重,壮热头痛,四肢无力,遍身酸痛,口苦咽干,胸腹满闷者,此方主之。图片
处方酒炒白僵蚕一钱,蝉衣五个,神曲三钱,双花二钱,生地二钱,木通、车前子(炒研)、酒炒黄芩、黄连、盐水炒黄柏、桔梗各一钱。水煎去渣,入冷黄酒半小杯,蜜三匙,和匀冷服。3. 清化汤:温病壮热,憎寒体重,舌燥口干,上气喘咳,咽喉不利,头面猝肿,目不能开者,此方主之。图片
处方酒炒白僵蚕三钱,蝉衣十个,双花二钱,泽兰叶三钱,广皮八分,黄芩二钱,炒山栀、元参、桔梗各一钱,甘草、炮白附子各五分,去心连翘、酒炒龙胆草各一钱。大便实加酒大黄四钱,咽痛加牛蒡子(炒研),头面不肿去白附子。水煎去渣,入蜜、酒冷服。4. 芳香饮:温病多头痛、身痛、心痛、胁痛、呕吐黄痰、口流浊水、涎如红汁、腹如圆箕、手足搐搦、身发斑疹、头重、舌烂、咽喉痹塞等症。此虽怪怪奇奇,不可名状,皆因肺胃火毒不宣,郁而成之耳。治法,急宜大清大泻之。但有气血损伤之人,遽用大寒大苦之剂,恐火转闭塞而不达,是害之也,此方主之。其名芳香者,以古人元旦,汲清泉以饮芳香之药,重涤秽也。图片
处方元参一两,白茯苓五钱,生石膏五钱,全蝉衣十二个,酒炒白僵蚕、荆芥、天花粉、炒神曲、苦参各三钱,黄芩二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水煎,去渣,入蜜、酒冷服。5. 大清凉散: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胸满胁痛,耳聋目赤,口鼻出血,唇干舌燥,口苦自汗,咽喉肿痛,谵语狂乱者,此方主之。图片
处方酒炒白僵蚕三钱,蝉衣十二个,去毒全蝎三个,当归、金银花、酒洗生地、泽兰各二钱,泽泻、木通、车前子(炒研)、姜汁炒黄连、黄芩、黑栀子、五味子、麦冬(去心)、酒炒龙胆草、丹皮、知母各一钱,生甘草五分。水煎去渣,入蜂蜜三匙,冷米酒半小杯,童便半小杯,和匀冷服。6. 小清凉散:温病壮热烦躁,头沉面赤,咽喉不利,或唇口颊腮肿者,此方主之。图片
处方炒白僵蚕三钱,蝉衣十个,银花、泽兰、当归、生地各二钱,石膏五钱,黄连、黄芩、酒炒栀子、丹皮、紫草各一钱。水煎,去渣,入蜜、酒、童便,冷服。7. 大复苏饮:温病表里大热,或误服温补和解药,以致神昏不语,形如醉人,或哭笑无常,或手舞足蹈,或谵语骂人,不省人事,目不能闭者,名“越经证”,及误服表药而大汗不止者,名“亡阳症”,并此方主之。图片
处方白僵蚕三钱,蝉衣十个,当归三钱,生地二钱,人参、茯神、麦冬、天麻、镑犀角(磨汁入汤和服)、丹皮、炒黑栀子、酒炒黄连、酒炒黄芩、知母、生甘草各一钱,滑石二钱。水煎,去渣,入冷黄酒、蜜、犀角汁,和匀冷服。8. 小复苏饮:温病大热,或误服发汗解肌药,以致谵语发狂,昏迷不省,燥热便秘,或饱食而复者,并此方主之。图片
处方白僵蚕三钱,蝉衣十个,神曲、生地各三钱,木通、炒车前子各二钱,黄芩、黄柏、黑栀子、黄连、知母、桔梗、丹皮各一钱。水煎,去渣,入蜜三匙、黄酒半小杯,和匀冷服。9. 增损三黄石膏汤:温病主方。表里三焦大热,五心烦热,两目如火,鼻干目赤,舌黄唇焦,身如涂朱,燥渴引饮,神昏谵语,服之皆愈。图片
处方石膏八钱,酒炒白僵蚕、豆豉各三钱,蝉衣十个,薄荷二钱,黄柏(盐水微炒)、黄连、黄芩、栀子、知母各二钱。水煎,去渣,入米酒、蜜冷服。腹胀疼或燥结加大黄。10. 增损大柴胡汤:温病热郁腠理,以辛凉解散,不至还里而成可攻之证,此方主之,乃内外双解之剂也。图片
处方柴胡四钱,薄荷、黄芩、大黄各二钱,黄连、栀子、白芍、陈皮、枳实各一钱,广姜黄七分,酒炒白僵蚕三钱,全蝉衣十个。呕加生姜二钱。水煎,去渣,入冷黄酒一两,蜜五钱,和匀冷服。11. 增损双解散:温病主方。图片
处方酒炒白僵蚕三钱,全蝉衣十二个,广姜黄七分,防风、薄荷叶、荆芥穗各一钱,当归二钱,白芍、黄连、去心连翘、栀子各一钱,黄芩、桔梗各二钱,石膏六钱,滑石三钱,甘草一钱,酒浸大黄、芒硝各二钱。水煎,去渣,冲芒硝,入蜜三匙,黄酒半小杯,和匀冷服。12. 加味凉膈散:温病主方。图片
站群论坛处方酒炒白僵蚕三钱,蝉衣十二个,广姜黄七分,黄连、黄芩、栀子各二钱,去心连翘、薄荷、大黄、芒硝各三钱,甘草一钱,竹叶三十片。水煎,去渣,冲芒硝,入蜜、酒冷服。若欲下之,量加硝、黄,胸中热加麦冬;心下痞加枳实;呕渴加石膏;小便赤数加滑石;满加枳实、厚朴。13. 加味六一顺气汤:温病主方。图片
处方酒炒白僵蚕三钱,蝉衣十个,酒浸大黄四钱,芒硝二钱五分,柴胡三钱,黄连、黄芩、白芍、生甘草各一钱,厚朴一钱五分,枳实一钱。水煎,去渣,冲芒硝,入蜜、酒,和匀冷服。14. 增损普济消毒饮:太和年,民多疫疠,初觉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燥舌干,俗名大头瘟。东垣曰:“半身以上,天之阳也,邪气客于心肺,上攻头面而为肿耳。”《内经》谓:“清邪中于上焦”,即东垣之言益信矣。图片
处方元参三钱,黄连二钱,黄芩三钱,去心连翘、酒炒栀子、炒研牛蒡子、板蓝根(如无以青黛代之)、桔梗各二钱,陈皮、生甘草各一钱,全蝉衣十二个,酒炒白僵蚕、酒浸大黄各三钱。水煎。去渣,入蜜、酒、童便冷服。15. 解毒承气汤:温病三焦大热,痞满燥实,谵语狂乱不识人,热结旁流,循衣摸床,舌卷囊缩,及瓜瓤疙瘩温,上为痈脓,下血如豚肝等证,厥逆,脉沉伏者,此方主之。图片
处方酒炒白僵蚕三钱,全蝉蜕十个,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一钱,麸炒枳实二钱五分,姜汁炒厚朴五钱,酒洗大黄五钱,芒硝三钱。甚至痞满燥实、坚结非常,大黄加至两余,芒硝加至五或七钱,始动者,又当知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