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艺霖,张成义,陈曦,等.温脾降糖方对2型糖尿病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4(01):73-77.
[2]万苗.自拟降糖方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22.
[3]张颖娟,郭阿霞,赵艳.黄连降糖方治疗热盛津伤型消渴病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0,35(02):198-200.
1917年8月,朱良春出生于江苏镇江丹徒县一个书香门第,家中世代耕读,是朱熹的后裔。他自幼便沉浸在儒家经典与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原以为此生会循着祖辈的路数,潜心学问,安稳度日。然而命运却在朱良春十七岁那年,悄然改写了他的轨迹。
1934年,年仅17岁的朱良春突患肺结核,日渐咳血消瘦,虚弱得几乎无法下床。彼时西医尚无特效药,家人四处求医未果。抱着一线希望,他们转而求助中医,没想到,几剂汤药竟使朱良春渐渐恢复。劫后余生,朱良春对中医从质疑转为笃信,并立下誓言:“此生必以中医济世,救人性命于危难!”
站群论坛1936年,朱良春拜入孟河医派传人马惠卿门下,日夜抄方、随诊观摩,亲历中医治愈疑难杂症的神奇。有一次,一位肝硬化腹水患者,久治无效,马惠卿以僵蚕、地龙等虫类药入方,病人腹水渐消,精神转佳。亲眼所见的“毒虫化良药”,彻底颠覆了朱良春对药性的理解,也为他日后潜心钻研虫类药埋下伏笔。
1938年,朱良春自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彼时抗战烽火正烈,他却放弃了都市优渥的条件,选择扎根南通,开设诊所,济世为怀。1940年,南通爆发登革热,患者高热不退,西医束手无策。朱良春借鉴恩师章次公的清热解毒验方,以金银花、连翘为主,辅以赤芍、丹参活血通络,疗效显著。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期,人民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和心理压力发生深刻变化,糖尿病发病率迅猛上升。面对这一新型流行病的挑战,西医虽依赖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短期内可将血糖降至正常水平,但长期效果却并不理想。
许多患者在“血糖达标”的同时,仍饱受视力模糊、肢体麻木、肾功能下降、皮肤瘙痒等并发症困扰,甚至出现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脑病等严重后果,生活质量极度下降。朱良春为此深感忧虑。
于是,朱良春深入查阅《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等古籍,对古代“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自己长期临床观察,敏锐地指出:“糖尿病之本,在气阴两虚,瘀热内阻。血糖升降仅为表象,本质乃机体气机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所致。”
朱良春据此提出治疗思路:“脾肾同调,化瘀通络,扶正固本,兼顾表里。”这一理论打破了以“控糖”为唯一目标的西医模式,为中医治疗糖尿病开辟了新的方向。
在具体施治中,朱良春强调“分型分期”——初期多属胃热炽盛,治宜清热润燥;中期则气阴两虚,兼夹痰瘀,治宜益气养阴、化瘀通络;至晚期,则多阳虚阴损、脉络阻闭,治宜温阳扶正、开窍通络。他在临床上创制多个方剂,疗效显著,尤以“斛乌合剂”最为著名。
这一方的来源,来自于朱良春在1984年接诊的一位58岁患者张某。张某患糖尿病已五年,长期口服格列本脲与二甲双胍,血糖控制尚可,但手脚日益麻木,眼睛模糊,夜尿频繁,甚至出现间歇性跛行。西医院反复调整药量无效,遂转求中医。朱良春细察其舌暗有瘀点,苔腻微黄,脉沉细而弱,断为“气虚血瘀,络脉阻滞”。
根据患者病情,朱良春开出自创“斛乌合剂”,患者服用10剂后,手足麻木感明显减轻,视力逐渐清晰,夜尿次数锐减。三个月内稳定血糖,无需再依赖西药。更令人惊讶的是,张某之女亦患糖尿病,延用此方加味,治疗半年,血糖控制平稳,未出现并发症。母女感激之余,亲自刺绣锦旗一面,送至诊室:“一方愈两代,仁术济苍生”。
如今,朱良春不仅是中医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一代宗师,更是几代中医临床工作者心中的精神坐标。他一生扎根基层,行医济世,将古法验方与现代思维融于汤剂丸散之间,将仁心与温度注入每一次望闻问切之中。朱良春的医者风范、学术贡献与人格魅力,早已超越时间的藩篱,成为后辈仰望与传承的楷模。
即便在耄耋之年,朱良春依旧坚持出诊讲学,亲笔记录医案、口授心法心得,希望用毕生所学,为更多高血糖、糖尿病患者开辟一条“调脏腑、通经络、稳血糖”的中医路径,也为中医介入慢病管理提供最后一分力量。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在长达数十年的临床探索中,朱良春深刻体会到:糖尿病并不是单靠降糖药、控制饮食就能稳定的疾病,它真正棘手的,是“血糖虽降,症状仍在”的虚实夹杂,尤其对于中老年群体,治疗的关键不在盲目控糖,而在于如何辨证论治?如何气阴同调、瘀热并清?如何在血糖异常初现时就先扶脾护肾、化瘀通络?
朱良春常说:“血糖高是结果,人体失调才是根。治糖,不能只盯着血糖值。”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记者问道:“朱老,您一生致力于中医治疗糖尿病,能不能告诉大家几个实用的稳糖经验?别让糖尿病走进并发症的地步?”
朱良春没有丝毫保留,笑着说道:“很多人以为,血糖控制就是吃药、控饭量、少吃甜。但其实,这些都只是表面。我常告诉患者,除了这三点,还有三件‘常被忽略却关键’的小事,只要坚持做,血糖自然稳得住,就算是糖尿病前期,也可以慢慢逆转...”
一是要“养脾胃”——吃饭定时定量,五谷为养,不可偏寒偏凉。
脾胃是“后天之本”,主管饮食消化与气血生化。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根本多源于脾虚生湿、湿久化热,而现代人饮食结构紊乱、节奏混乱,恰恰最伤脾胃。许多糖尿病患者常犯以下误区:早餐不吃、午饭凑合、晚饭过量,或热衷于生冷饮品、冰镇水果,甚至用“节食”来快速降糖,结果反而导致胃阳受损、脾气虚弱,血糖控制更难。
合理的做法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早餐务必保证摄入;主食以五谷杂粮为主,粗细搭配;少吃寒凉食物,尤其是体质偏寒、容易腹泻的人群,应忌冰饮、生冷瓜果。饭后适量走动,有助于脾运、助消化、稳血糖。脾胃强,则气机顺,糖代谢也会随之改善。

二是要“养心神”——情绪平稳最护血糖,烦躁忧虑最易升糖。
现代研究已证实,情绪状态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焦虑、紧张、愤怒等负面情绪,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活跃,促进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升糖激素分泌,导致血糖升高,甚至在短时间内剧烈波动。而长期情绪波动不定,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节律和用药依从性,使血糖控制更加困难。
因此,血糖管理不仅是“吃”的问题,更是“心”的修炼。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向上,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如冥想、深呼吸、太极、静坐、园艺等活动,都有助于疏解情志、安定神志。规律作息、保证睡眠,也是“养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睡眠质量差常常与空腹血糖升高、胰岛素抵抗加重相关。
三是要“通络脉”——走动为先,久坐最伤,血糖稳不稳,看腿冷不冷。
中医讲“气血通则糖自稳”,现代研究也显示,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对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有积极作用。而长时间久坐、缺乏运动,不仅影响血糖代谢,还会加速下肢血管硬化与神经病变的进展,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诱因。
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常感到双腿发凉、麻木无力,这是末梢血液循环不畅的表现,也是中医所说“络脉瘀阻”的体现。此时更要重视“动起来”:每天坚持快走30分钟,饭后散步15分钟,上下楼梯、做操、练八段锦等,都是很好的方式。久坐1小时就应起身活动5-10分钟,哪怕是原地踏步,也有助于气血流通,促进葡萄糖利用。
总而言之,想要血糖真正稳定,不仅要靠饮食与药物,更要靠脾胃的养护、情绪的调节与经络的通畅。这三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实正是高血糖管理的根基。坚持调养一段时间,人体状态平衡了,胰岛功能也能得到保护与恢复,血糖自然就稳了下来,糖尿病的风险也将大大降低。把健康握在日常,把血糖稳在细节,才是真正可持续的控糖之道。
(注:《纪实:国医大师朱良春,最佳的降糖方法不是戒糖和锻炼,而是这3点》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